四月時看到不少人報喜的訊息
說在St. clair公園鐵桶裡的大角貓頭鷹今年有三個寶寶的誕生
一般來說大角貓頭鷹大多一次會有一個至兩個寶寶
三個寶寶較少見
所以今年算滿特別的
我和朋友等到貓頭鷹節這天來參加導覽
因早到我們就先去貓頭鷹的觀察點先去看看貓頭鷹巢穴的狀況
但一大早可能還滿冷的
寶寶都被媽媽護衛在羽翼下保暖沒有看到身影
只能看看媽媽的背影
晃了一圈後時間到我們就到自然中心前集合參加導覽
解說員會講解大角貓頭鷹在這鐵桶的歷史與鐵桶的由來
上圖就是相似的鐵桶
桶內鋪有木屑當底
有天鳥巢掉下來
公園的人為了解救貓頭鷹寶寶與她們的家
就以鐵桶替代它們本來的巢穴當家
因為大角貓頭鷹的一生的配偶制
如果沒有意外這對配偶每次都會回到相同的地點繁衍下代
所以這也是為何每年春天有人都會來這看看貓頭鷹寶寶
當然並不是每年都會有寶寶
但卻是這裡最知名的貓頭鷹寶寶觀察點
以前雖知道這你有貓頭鷹巢穴但哪時對鳥還沒有多大興趣
之後也就沒有陸續追蹤
直到今年開始大量學習觀察鳥類的知識
才想起這個千萬不能錯過的點
可能這天來假日來參加的人滿多的
太多人潮出現在這片區域讓貓頭鷹媽媽有點緊張
所以早上看到的貓頭鷹媽媽受驚飛走了只寶寶們在家
早上還冷颼颼的很不幸寶寶們都被向人群也沒怎麼大動作
在那蹲點了好一陣子才好不容易看到其中一隻轉頭過來瞧瞧動靜才拍到寶寶的臉
我想照片中的應該是老大和老二
體型較大較容易被觀察˙到
還別說這天這樣多人不管是貓頭鷹爸爸還是媽媽都很警戒地在鐵桶周圍觀察我們的動靜
它們還是很盡責地
這
因為貓頭鷹媽媽受驚離了巢穴
就跑到貓頭鷹爸爸這來
兩人一起在鐵桶邊警戒著看著人類的動靜
當我們拍完貓頭鷹寶寶的照片後就到步道走走
沒想到遇到了這嬌客 Muskrat 麝鼠
麝鼠是一種大型兩棲囓齒動物,尾巴垂直扁平,可以和身體一樣長。
眼睛很小,耳朵幾乎被皮毛遮住,顏色從紅棕色到黑棕色不等,
由短而柔軟的底毛組成,上面覆蓋著長而硬的有光澤的護毛。
這種動物因其會陰腺產生的淡黃色物質的麝香味而得名。
它們可以在水下停留長達 20 分鐘,並以每小時 5 公里的速度游泳。
沼澤是麝香鼠通常的棲息地,但它們也生活在樹木繁茂的沼澤、湖泊和溪流中
然後附近又游來另一隻 麝鼠
以前我看到過麝鼠幾次
但每一次都是在水中不到一秒就不見蹤影
只看到尾巴最後的身影留在水中
這次終於近距離看到她們真正的身影了
原來長這樣
還好這次她們沒嚇得再度落跑而是自在的覓食
因為參加貓頭鷹活動的那天沒有拍到太好的照片
隔幾天趁天氣好又再度造訪了貓頭鷹鐵桶巢穴
這次還不錯媽媽有在家
老二也有現身
在公園內晃了一圈再回來看
這次老大老二一起現身了
偏灰的體型略大一些應該是老大
偏白色體型略小的應該是老二
大角貓頭鷹寶寶首次出現時面部呈深灰色,羽絨呈灰白色,並帶有一些棕色標記。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雞開始呈現出更多的褐色羽絨——尤其是肉桂色。
在巢中時,當小貓頭鷹變大不少時可能會開始學會抓住食物
並練習飛行並在地面上晃晃然後再爬回巢穴中。
拍完貓頭鷹寶寶我就到公園另一邊的碼頭區去逛逛
遠遠地我就看到遠方的樹上有黑黑一點一點的黑鳥在樹上頭滿壯觀的
這吸引我的現象讓我不自主的往那區走
起初我以為是烏鴉群
走進碼頭區才發現這不是烏鴉群
這群大型鳥兒在碼頭邊的小島的樹上築巢
體型也比烏鴉大
回家查才知道這是 Double-crested Cormorant 雙冠鸕鶿
是大型水鳥.它們的喙很薄,呈強烈鉤狀,大約和頭部一樣長。
成鳥呈棕黑色,臉上有一小塊黃橙色皮膚。
在繁殖季節,成鳥長出一小雙黑色或白色的細長羽毛。
春天繁殖期回到繁殖地
看到這群水鳥都非常忙碌
三不無時就看到有鳥兒叼著樹枝飛回巢穴築巢
這些鳥兒辛苦刁來樹枝就建構成它們孕育下一代的家
快別說這一大群水鳥數量滿多的
長得黑壓壓地
而且因處於交配期它們不停發出深沉的喉音,聽起來有點像豬。
其實還滿吵沒有令人太討喜的感覺 呵呵